用传统易学的方法解释周易的经文的创造!
虞翻纳甲,,“月体纳甲”—六爻卦装配天干的规律分析解读
纳甲是术数应用中把干支配上八卦六爻的范式。把十天干纳入卦爻的范式叫纳干,把十二地支纳入卦爻的范式叫纳支。纳甲法主要是为解决术数运用中的”象与数”的结合问题的。
当然,纳甲法也把阴阳五行和四方八维纳入范式之中了。纳甲,在实际运用中,主要有京房纳甲法和月体纳甲法。这两种纳甲法从范式上没有区别,但月柱纳甲法因导入月象而成,其象其理更切合《周易》卦爻象辞。
八卦纳甲图
八卦快速纳甲盘(正)
八卦纳甲盘(背)
《周易.系辞》中有言”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指出了八卦的来源,也正因于此,在传统易学中,从十翼中的《彖》、《象》、《说卦传》到后世无数人的开发探索,大都用八卦取象的办法解释经文的,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办法是行之有效的,但有时也会出现前后矛盾,表现出有牵强附会之嫌疑。实际上包牺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在后来周易经文的形成中不仅仅是为了做成八卦,而且是以天象、地象直接指导周易经文的创造。因此,用传统易学的方法解释周易经文有的地方必然是解释不通的,而且导致周易中某些重要的理论在解释经文时不能合理利用。例如,《系辞》中”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这句话无疑是周易中非常重要的描述,但用传统易学中的方法解释周易经文是根本用不上的。运用”月体纳甲”就能够把《周易.系辞》中的重要原理用于对周易经文的阐释,可以弥补八卦取象办法解释周易经文的不足,并避免含混不清的现象出现。
一、”月体纳甲”说内容及其原理
“月体纳甲”说是在《周易参同契》中表述的以月相消息盈虚来说明”纳甲”的学说。
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有云:”三日出为爽,震受庚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无双明。蟾蜍视卦节,兔者吐生光。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北丧其明。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七八数十五,九六亦相应,四者合三十,阳气索灭藏,八卦布列曜,运移不失中”。
“月体纳甲”说是把八卦卦象与一月中的月相相配的象数体例。
月体纳甲
初三,月亮微明,入夜时出现在西方庚位,震纳庚,此时月亮为上弦月之初,正象震卦一阳生于下。每月朔日后三日,月亮才开始有,而且只在刚入夜时出现在西天空,随着夜深而消失。《周易参同契》认为:由前一月之晦暗而下一月之生明,是因为阴极而阳生,就是”三日出为爽,震受庚西方”;至初八日,月象上缺一半,呈现为满弓之象的上弦月,它的上面平如绳,入夜的时候出现在南方丁位,半夜之后消失,用兑纳丁表述(此时月象如同兑卦之象,阳由震初进至二为兑,为月明之半),就是”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到了十五日,月满圆,入夜时出现在东方甲位,黎明时才消失在西方,用乾纳甲表述(乾三爻均为阳,指的是月满圆极明之象,如同乾卦三爻阳极之象),也就是 “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七八”就是指十五日,十五日月形象乾卦,阳道已经达到极点,阳极则生阴,此即其所谓”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
到了十六日,阳开始消退,而被阴统制,即阴进阳退。体现在月象上,就是十六日月亮退现在西方辛位,也就是说十五之日,天亮之时月亮已西落消失,而到了十六天明之后,月亮还在西天边没有落,要略微迟一段时间后才落到地平线下。巽纳辛,指月象由十五满明出现亏虚,此象好比巽卦一阴初生于下。这也就是所谓”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到了二十三日月缺下半为下弦,就象拉开的满弓,当与初八朝向正好相反,并且出现在南方丙位。艮纳丙,这时月象如同艮卦二阴生于一阳之下。这就是所谓”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到了三十日,月完全整夜看不见,由于十五之后,月亮每天在夜空出现的时间越来越晚,从十五的刚入夜,到深夜,渐次到快天亮才出现,三十日就根本不会出现了,因此丧明于东方乙位。坤纳乙,表示月丧明之象,如同坤三爻均为阴,阴极之象。这就是所谓”坤乙三十日,东方丧其明”。
“月体纳甲”说在纳甲方法上与京房八卦纳甲一致,表明月相变化与八卦纳甲是一致的。”月体纳甲”说源于月相,它确定八卦方位完全根据月相所指示进行的,在纳甲方位确定上,与《吕氏春秋》、《黄帝内经》相一致。
“月体纳甲”就是八经卦与一个月内月亮出现和消失的方位所代表的天干相配,即上半月八卦与月亮出现方位的天干相配,下半月八卦与月亮消失方位的天干相配。
转载:感谢您对道可道众妙之门网站的认可,非常欢迎转载分享虞翻纳甲,,“月体纳甲”—六爻卦装配天干的规律分析解读,转载请注明来源于
虞翻的纳甲
以八分周月视运动的月之相位:以日与地分别为月绕地圆周运动零度圣一百八十度角六爻六亲关系图,并以月居日、地之间为零度;坤为朔月,其位零度;震为新月六爻六亲关系图,即舟形月,其位四十五度;离为上弦月,其位九十度;兑为盈月,即上凸月,其位一百三十五度;乾为望月,其位一百八十度;巽为亏月,即下凸月,其位二百二十五度;坎为下弦月,其位二百七十度;艮为残月,即蛾眉归,其位三百一十五度;再圣坤,同而复始。
用八卦之象来表示月相变化最简明。自汉京房纳甲至晋魏伯阳才标出月相八卦。后学一般不用八卦之象来表明月相位的周月变化,主要是在半阳半阴卦之离、坎上囿于爻划形式,而将离坎排斥于月象图示之外,而《参同契》也没详说。其实上月体纳甲图是:取坤为朔,乾为望;取离纳望前三候六爻六亲关系图,坎纳望后三候;取震、兑、巽、艮四卦示月三盈亏变化。因为离、坎阴阳各半平衡,所以《参同契》只以震、兑、乾、巽、坤六卦表示一月中阴阳的消长。
求解易经64卦天干地支象数问题
天干是象数,地支也是象数,天干表示的是四方,地支表示的是四时,这在很多典籍中都能看出来。姑且不论这种提法对错,单从“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天干地支抓住了时空的这个概念的关键。所以我想论证一下天干地支作为一种象数说的合理性。
先从天地生成之数说起,天数13579和为25用传统易学的方法解释周易的经文的创造!,地数和为30。
以为1为太极,再根据“天德不可为首”,所以要把3确定为天(奇)数的基数;把2作为地(偶)数的基数。(待续)
所以,根据3天和2地能构成如下关系表:
1 2 3 4
1 2 3 2+2 2+3 2+2+2 2+2+3 2+3+3 3+3+3 2+3+2+3
上行的对应下行的123及7个数字和之式子。
所谓天干是天为地之干的的意思,因此用地数和30除以天基数3得10,10这个结果是天干的个数。而地支是地为天之枝的表述用传统易学的方法解释周易的经文的创造!,用天数之和25除以地的基数2,得商12余1,余的1回归太极,12这个结果我们把它看作是地支的个数,我们就可以建立天干和地支的基本象数表。
天干象数表
甲乙丙丁戊……癸
1*3 2*3 3*34*310*3
同理地支象数表
子丑寅……亥
123 12
1*2 2*2 3*2 12*2
24624
注意两表最下面的一行数字,如果把甲子用3替甲,2替乙,那么甲子的值就是5,60甲子的任何一个组合,都像这样换上一干一支的数字和,就会发现,阴阳属性及五行属性清晰地显示出来,那说明甲1乙2……癸10以及子1丑2……亥12中的数字都是序数,而两表中最下面的数字才是象数。
用地与月不同速运行过程中的两速度比例关系,可以作为验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