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130种奥密克戎变体进入我国,不必过分担忧新冠病毒
奥密克戎变体的种类之多,可能超出了很多朋友的想象。自2021年11月下旬这种变体被发现以来超过130种奥密克戎变体进入我国,不必过分担忧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体逐渐取代新冠病毒的其他变体,成为了全球流行的主要毒株,而此后,虽然各种各样的奥密克戎变体不断出现,但根据Pango命名法的原则(Pango命名法可表示变异株地理上的进化位置及与其他突变株亲缘关系的远近),一年多来,也还没有再次出现更新级别的病毒,但奥密克戎变体的种类却变得非常多了。
根据世卫组织的信息,现在奥密克戎的各种亚变体已经有300多种,而在近日的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中疾控专家指出,目前进入我国的奥密克戎变体就超过了130种。看到这样的数字,相信很多朋友可能也都会感到担忧,这么多的变种,会不会引起更多的“重复感染”?又有哪些是真正危险的变体毒株呢?今天的这篇科普文章,就来和大家聊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超过130种奥密克戎变体进入我国,也不必过分担忧
实际上新冠病毒作为单链的DNA病毒,具有超强的变异性是由病毒本身特点决定的化进化退表,而3年疫情来的实际情况,也印证了新冠病毒变异性强的这一特点。病毒发生变异一方面是自然传播过程中发生的随机变化,另一方面是在免疫压力下做出的进化性变异,但总的大方向一般都是让病毒更能够适应环境和宿主的变化,产生更多的免疫逃逸性,使病毒能够有更大的生存几率,而新冠病毒变异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后,又不断出现的各种新的亚变体,就正是这种免疫压力下出现的变异。
虽然种类繁多,但相关研究显示,奥密克戎变体的变异目前正在呈现出“趋同化”的特征,也就是说奥密克戎不同变体间,发生突变的部位虽然并不完全相同化进化退表,但在突变发生的位点方面超过130种奥密克戎变体进入我国,不必过分担忧新冠病毒,已经越来越接近,这样的一种变异方向也为我们的疫苗、抗病毒药物的开发等带来了契机,如果能够开发一种药物,能够普适性的对各种奥密克戎变体都有高效的抗病毒作用,那我们对抗疫情的时候,就更多了一份把握。
虽然进入我国的奥密克戎超过了130种,但实际上一般情况下,只有其中的几种会成为具有传播优势的优势变异株,而并不一定会出现“全面开花”的现象。从目前获得的信息来看,我国主要流行的优势毒株仍然是奥密克戎BA.5.2和BF.7变异株,而即使是其他的变体感染,引起重症的风险,也都没有明显的升高,因此,从这一点来看,无论有多少种变体,奥密克戎的高传播特性以及导致重症比例降低的特性不会改变,我们也就不必过分担心。
有两类体值得注意,或可增加重复感染的几率
在各种进入我国的变体中,除了现在形成优势传播的BA.5.2和BF.7的变体之外,还有两类亚变体值得特别关注,那就是BQ和XBB两大家族。
BQ变体与目前国内流行的BA.5.2和BF.7一样,都属于BA.5奥密克戎变体的亚变体。从美国公布的疫情数据来看,在9月份之前,在美国占主要传播优势的变体是BA.5,但到了10月份之后,其他的一些新变体逐渐占据了传播优势,特别是BQ.1和BQ.1.1变体,目前已经占据了美国新增感染人数的70%。
XBB和XBB.1变体则是另一种引发亚洲感染浪潮的新变体,它是由两种BA.2的亚变体组合而成的新变体,引发了亚洲多个国家,包括新加坡,孟加拉国,印度等国家的新感染浪潮。
近日,Cell杂志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对这两类变体的免疫逃逸特性进行了阐述,这篇研究文章的名称叫《上升的新冠病毒BQ和XBB亚变量的令人震惊的抗体逃避特性》,该项研究的详细内容就不在这论述了,来给大家分享一下这项研究中总结出的4个要点——
这样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BQ和XBB这两类新的奥密克戎亚变体,具有了超强的免疫逃逸性和更强的传播能力,而这两种特性为我们带来的风险,主要有2个方面——
首先是重复感染几率的增加。研究显示,BQ变体中在病毒的受体结合域突变有6处,而XBB变体则多达7处,这使得这两类变体都具有了很强的免疫逃逸特性,甚至对于针对性的双价疫苗也不例外,而之前感染奥密克戎变体获得的自然免疫力,这两种新变体也可能因超强的免疫逃逸特性而使再次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
其次是对于免疫力低下人群的用药难题。对于免疫力正常的人群来说,感染这两个病毒,可能“抗一抗”就会恢复,但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来说化进化退表,如果感染病毒后出现重症,体内的抗体水平无法有效对抗病毒,就需要借助抗体类的药物来对抗病毒,而研究已经证明,目前临床上可用的所有单抗药物对于这两个变体无效,在没有新的抗体药物出现的情况下,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病毒后,就会面临无药可用的风险。
因此,虽然这两个变体目前还没有在我国成为优势传播毒株,但相对于奥密克戎的其他变体,这两个变体具有超强的免疫逃逸特性,在新冠感染的第一波高峰过后,我们也要小心这些新型变体带来新的疫情传播高峰的风险和可能性。
作为我们个人来说,面对这样的新变体,也不必太过担心,了解这些变体带来的风险,并积极的做好防护,同时在疫苗、药物开发方面,我们也应该加快速度,做好未来病毒进一步变异的应对准备。
参考文献:
[1] of SARS-CoV-2 BQ and XBB , Cell, 2022, ISSN 0092-8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