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近年来的易学研究,《周易》历史观的内容及其价值
综观近年来的易学研究, 《周易》历史观的内容及其价值曾有不少学者论及。但多数似乎语焉不详。至于《周易》历史观对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更是个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就此作一探讨,以求教于前辈专家和时贤。
一、《周易》历史观之意蕴
中国之有史书,当以《春秋》为先。 《汉书·艺文志》叙称: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是说《尚书》以记言为长综观近年来的易学研究,《周易》历史观的内容及其价值,而《春秋》原为记事之籍,后经孔子删节,整理为六艺(六门课程)之一。然《春秋》一书,到了汉代,经学家们却宣称:孔子笔削春秋六爻化进化退,故蕴有微言大义,以为《春秋》之书法在寓褒贬于记事之文字中,用以示正名,定序分。—部《春秋》就非一般的史书,而成了作经之法,旨在借事明义六爻化进化退,为后世立不易之准则。尤其是董仲舒谨案《春秋》之中, 以观天人相与之际,搞出个奉天法古、三统、三正的循环论历史观,作为经学正统的重要内容。《春秋》之史学被纳入经学,从中阐发出儒家的古史系统,长期影响着后世史观、史学的发展。这样,在正统儒家那里,历史哲学往往成为经学的婢女,且以政治上的保守主义和理论上的形而上学为主要特征,难有自身相对独立的地位。
那末,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的文化源头究竟在何处呢?我以为在《周易》。《周易》一书,虽源于卜筮,却以其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路,由二爻六位;六—卜四卦的象数结构模式,构造成三才一体之道,蕴有社会观和历史观的内涵。近年再版的胡朴安着《周易古史观》一书,就认定《周易》是一部历史典籍,又本《序卦》之说,于古史立场而解说之(见该书《自序》)。尽管有人对此提出驳议,但也承认胡氏之说的确是创见(刘长允:《周易史观驳论》,载刘大钧主编《大易集成》)。这可以作为《周易》具有史书之特征,并蕴有史观内容的一个例证。
《周易》的历史观,由《周易》古经发展到战国末的《易传》,有着明显的体系,并奠定了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的基本范畴和理论框架。
首先, 《周易》(尤其是《易传》)把天人之际问题的探讨纳入天地人三才之道的思想体系,推天道以明人事,在宇宙有机论基础上,循天地自然之道作为考察社会人事演变的出发点和指导依据。《易传·说卦》上讲到:圣人之作《易》,乃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是说《易》书之作,乃圣人受神明暗中赞助,固体察到天道之妙而创揲蓍之法,据天地两参之意而立大衍之数(五十又五),又观阴阳之变,辩刚柔之别、合三画六爻以成卦,其过程是不乖于天之道,不逆于人之德,不乱于处事之宜,穷尽万物之至理和生命的本性,最后达到对天命的客观法则的把握。很显然, 《易传》的这套说法,虽渗有占筮观变的神道设教,但其思路却以阴阳刚柔的自然之道为据,力图将天地自然和社会人事(包括伦理道德)作为一个整体和统一的过程加以考察。
这种考察,在内容上可以概括为三才两之一顺之说。 三才两之,即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以为道普遍存在于天、地、人之间,然又无独而有对,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属性。其属性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终归结于一顺,即‘将以顺性命之理。 三才两之一顺之说的实质六爻化进化退,就是肯定了天地自然准则(阴阳之道、刚柔之变)和社会人事原则(仁义之理)的联系和统一。然其侧重点还在把天、地、人三才之道的道伦理化,使之合于性命之理。这一思想,源于早期儒家关于天人相通的观念,旨在说明天地自然与社会人事非互相对待之二物,而是一息息相通的有机整体,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当然, 《易传》并不了解这个自然历史过程的本质和内在根据,但它确实首创性地说到了这个过程的两项具体内容:
(一)用宇宙万物之生成来论证人类社会的源起过程。
《易传·序卦》说: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这段话,通过对宇宙万物与人类生成过程的具体描绘,强调了两者间的联结,以为人类社会中的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之产生及上下之居位,犹如有天地然后有万物那样,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明确排除了神意和天命的主宰。由此可见, 《易传》并不局限于儒家立场,而同时吸收原始道家关于宇宙生成论的思想资料,并根据道家的气化观念加以引伸,闸发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基本思想,以明全宇宙之气化鼓动、振荡不已,故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义,从而把人类社会之源起看成效法自然,遵循天道的过程。
(二)以天地自然之道来推导社会等级秩序和道德伦理规范的形成。
《易传》以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宇宙有机论原理来解释人类社会之源起,还内在地包括着对社会秩序之形成机制的考察。《系辞传上》称: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又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 典者综观近年来的易学研究,《周易》历史观的内容及其价值, 常也,礼,同理。《易传》以为,社会人事中的常则,恒理(礼义制度,等级秩序),是圣人象其物宜, 观其会通而仿效建立并加以推行的。《易传》又讲: 知祟礼卑,祟效天,卑法地,视知礼之所以高明而受敬崇,系效法天道而来:循乱则以卑顺为旨,体现力效法地道(参阅徐志锐: 《周易大传新注》),同样肯定了人们道德规范的制定是效法天地自然之道的结果。
《易传》还围绕着天秩有序的命题展开论证。《系辞传上》称: 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此《易》之序,就社会人事言,是指人之处位有上下,贵贱之分,与自然界万物产生之有先后而成秩相应,据此说明社会中夫妇,父子之生有先后(秩)、君臣之处位有上下(序),一如天秩有序那样,也是自然合理的。其旨虽主要在把儒家伦理纲常天秩有序化,以确立其不可违之权威,但同时也蕴涵有对对社会人事制度和自然天道秩序的相通性、一致性的承认,有助于人们站在自然哲学的立场上,排除宗教神学的干扰,理性主义地探讨社会人事秩序的建立及其沿革。
其次,将变易观念引进历史观,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过程的前进性、发展性,初步形成了朴素形态的进化史观。
《周易》的变易观念,总体上是作为天地人三才之道的普遍原则提出的。《易传》称: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丰卦·彖传》)以为天道自然是不断地盈虚消息,与时变化,那社会人事亦当如此。《易传》还提出两个基本命题:一是生生之谓易’,认为易者阳极生阴,阴极生阳,一消一息,转易相生,肯定了易之变是个不断生息、生成的过程。转化在社会人事上,则日新之谓盛德,肯定了人伦道德也循易理而有不断日新的发展变化。二是通变之谓事。这里讲的事,乃指圣人通晓变化之理、推之社会人事而成就之事业,即富有之谓大业。又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易传·系辞上》)强调了社会人事上的继善成性,亦是效法阴阳之道’的变易规
则。
在生生与通变相结合的基础上讲变易,就突出了社会人事的变化也是一种生息不断的生命过程,其日新,其继善成性’,就内蕴有进化的意识。这种进化的意识,体现在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时,使《易传》能看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于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棺椁,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系辞传下》)肯定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步。
关注精准算命网官方微信,获取更多算命独家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