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专业术语 > 六爻元神

六爻元神 问学中的人生智慧:学好禁非,内视自胜,平心易气

六爻元神 问学中的人生智慧:学好禁非,内视自胜,平心易气

圣人千言万语,经史千帙万卷,都是教人学好,禁人为非。

天下事皆不可溺,惟是好德欲仁不嫌于溺。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内视之谓明,反听之谓聪,自胜之谓强。

纵作神仙,到头也要尽;

莫言风水,何地不堪埋?(卷二《问学》)

道眼在是非上见,情眼在爱憎上见,物眼无别白,浑沌而已。

不与居积人争富;不与进取人争贵;不与矜饰人争名;不与简傲人争礼;不与盛气人争是非。

只是平心易气,为辨家第一法。才声高色厉,便是没涵养。

理直而出之以婉,善言也,善道也。

天下之物纡徐柔和者多长,迫切躁急者多短。故烈风骤雨无祟朝之威,暴涨狂澜无三日之势,催拍促调非百板之声,疾策紧衔非千里之辔。人生寿夭祸福无一不然,褊急者可以思矣。

凡祸患:

以安乐生,以忧勤免;

以奢肆生,以谨约免;

以觖望生,以知足免;

以多事生,以慎动免。

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善处世者,要得人自然之情。

察言观色,度德量力,此八字处世处人少不得。

惟有道者,智能谅人之愚,巧能容人之拙,知分量不相及,而人各有能不能也。

古人爱人之意多,今日恶人之意多。

观一叶而知树之死生,观一面而知人之病否,现一言而知识之是非,现一事而知心之邪正。

论理要精详,论事要剀切,论人须带二三分浑厚。若切中人情,人必难堪。故君子不尽人之情,不尽人之过,非直远祸,亦以留人掩饰之路,触人悔悟之机,养人体面之馀,亦天地涵蓄之气也。

贫贱以傲为德;富贵以谦为德。

凡听言,先要知言者人品,又要知言者意向、知言者识见、知言者气质,则听不爽矣。

处世只一恕字,可谓以已及人,视人犹己矣。

不闲则不忙,不逸则不劳。若先怠缓,则后必急躁,是事之殃也。十行九悔,岂得谓之安详?

使气最害事,使心最害理,君子临事平心易气。

字到不择笔处,文到不修句处,话到不检口处,事到不苦心处,皆谓之自得。自得者与天遇。

处事先求大体,居官先厚民风。

临义莫计利害,论人莫计成败。

君子处事主之以镇静有主之心,运之以圆活不拘之用,养之以从容敦大之度,循之以推行有渐之序,待之以序尽必至之效,又未尝有心勤效远之悔。

君子与人共事,当公人己而不私。苟事之成,不必功之出自我也;不幸而败,不必咎之归诸人也。

有当然、有自然、有偶然。君子尽其当然,听其自然,而不感于偶然;小人泥于偶然,拂其自然,而弃其当然。

字经三书,未可遽真也;言传三口,未可遽信也。

实处着脚,稳处下手。

悔前莫如慎始,悔后莫如改图。

当事有四要:

际畔要果决,怕是绵;执持要坚耐,怕是脆;

机括要深沉,怕是浅;应变要机警,怕是迟。

天下之祸非偶然而成也,有辏合,有搏激,有积渐。辏合者,杂而不可解。搏激者,勇而不可御。积渐者,极重而不可反。此三者,理势之自然,天地万物皆不能外,祸福之来,恒必由之。

识有馀,理感而即透;才有馀,事感而即办;力有馀,任感而即胜;气有馀,变感而不震;身有馀,内外感而不病。

无识见底人,难与说话;偏识见底人,更难与说话。

争者,两小人也。

方严是处人大病痛。圣贤处世离一温厚不得,故曰泛爱众,曰和而不同,曰和而不流,曰群而不党,曰周而不比,曰爱人,曰慈样,曰岂弟,曰乐只,曰亲民,曰容众,曰万物一体,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

饭休不嚼就咽,路休不看就走,人休不择就交,话休不想就说,事休不思就做。

参苓归芪本益人也,而与身无当,反以益病;

亲厚恳切本爱人也,而与人无当,反以速祸,故君子慎焉。

誉既汝归,毁将安辞?利既汝归,害将安辞?巧既汝归,罪将安辞?

天下万事万物之理都是闲淡中求来,热闹处使用。

圣人只有一种才,千通万贯随事合宜,譬如富贵只积一种钱,贸易百货都得。

仕途上只应酬无益人事,工夫占了八分,更有甚精力时候修正经职业?

接人要和中有介,处事要精中有果,认理要正中有通。

养定者,上交则恭而不迫,下交则泰而不忽,处亲则爱而不狎,处疏则真而不厌。

责人要含蓄,忌太尽;要委婉,忌太直;要疑似,忌太真。

应万变,索万理,惟沉静者得之。

置其身于是非之外,而后可以折是非之中;

置其身于利害之外,而后可以观利害之变。

君子不受人不得已之情,不苦人不敢不从之事。

教人十六字:诱掖,奖劝,提撕,警觉,涵育, 熏陶,鼓舞,兴作。

水激逆流,火激横发,人激乱作,君子慎其所以激者。

争利起于人各有欲,争言起于人各有见。惟君子以淡泊自处,以知能让人,胸中有无限快活处。

疾言、遽色、厉声、怒气,原无用处。万事万物只以心平气和处之,自有妙应。

人人因循昏忽,在醉梦中过了一生,坏废了天下多少事!

人事者,事由人生也。清心省事,岂不在人?

恩莫到无以加处:情薄易厚,爱重成隙。

当急遽冗杂时,只不动火,则神有余而不劳事,从容而就理。一动火,种种都不济。

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从容,而卒于急促。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

六爻元神 问学中的人生智慧:学好禁非,内视自胜,平心易气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先众人而为,后众人而言。

天下事最不可先必而豫道之,已定矣,临时还有变更六爻元神 问学中的人生智慧:学好禁非,内视自胜,平心易气,况未定者乎?故宁有不知之名,无贻失言之悔。

世道、人心、民生、国计,此是士君子四大责任。

捱不过底事六爻元神,莫如早行;悔无及之言,何似休说。

苟时不苟真不苟,忙处无忙再无忙。

《谦》六爻,画画皆吉;恕一字,处处可行。

才逢乐处须知苦,既没闲时那有忙。

难乎能忍,妙在不言。

休忙休懒,不懒不忙。(卷三《应务》)

天地间之祸人者,莫如多;令人易多者,莫如美。美味令人多食,美色令人多欲,美声令人多听,美物令人多贪,美官令人多求,美室令人多居,美田令人多置,美寝令人多逸,美言令人多入,美事令人多恋,美景令人多留,美趣令人多思,皆祸媒也。

以肥甘爱儿女而不思其伤身,以姑息爱儿女而不恤其败德,甚至病以死,患大辟而不知悔者,皆妇人之仁也。噫!举世之自爱而陷于自杀者,又十人而九矣。

仁者寿,生理完也;默者寿,元气定也;拙者寿,元神固也。

饥寒痛痒,此我独觉,虽父母不之觉也;衰老病死,此我独当,虽妻子不能代也。自爱自全之道,不自留心,将谁赖哉?(卷三《养生》)

天地只一个光明,故不言而人信。

天地不可知也,而吾知天地之所生,观其所生,而天地之性情形体惧见之矣。是故观子而知父母,观器而知模范。天地者,万物之父母而造物之模范也。

天地盈虚消息是一个套子,万物生长收藏是一副印板。

六合中洪纤动植之物,都是天出气、地出质熔铸将出来,都要消磨无迹还他。从无中生来,定要都归无去。

阴阳合时只管合,合极则离;窝时只管离,离极则合。不极则不离不合,极则必离必合。

定则水,燥则火,吾心自有水火;静则寒,动则热,吾身自有冰炭。

大抵和气致祥,戾气致妖,与作善降样,作恶降殃,道理原是如此。故圣人只说人事,只尽道理,应不应,在我不在我都不管。

草木一衰不至遽茂,一茂不至遽衰;夫妇朋友失好不能遽合,合不至遽乖。天道物理人情自然如此是一定的,星陨地震,山崩雨血,火见河清此是偶然的。

天地全不张主,任阴阳;阴阳全不摆布,任自然。世之人趋避祈禳徒自苦耳。其夺自然者,惟至诚。

万物生于阴阳,死于阴阳。阴阳于万物原不相干,任其自然而已。

天地万物只是一个渐,故能成,故能久。所以成物悠者,渐之象也;久者,渐之积也。天地万物不能顿也,而况于人乎?故悟能顿,成不能顿。

彼天下万世之所以仰慕钦承痰恶笑骂,其祸福固亦不小也。

以理言之,则当然者谓之天,自然者谓之天;以数言之,则偶然者谓之天,会逢其适,偶值其际是已。

动者静之死乡,静者动之生门。无静不生,无动不死。圣人主静以涵元理,道家主静以留元气。

自然谓之天,当然谓之天,不得不然谓之天;阳亢必旱,久旱必阴,久阴必雨,久雨必晴,此之谓自然。君尊臣卑,父坐子立,夫唱妇随,兄友弟恭,此之谓当然。小役大,弱役强,贫役富,贱役贵,此之谓不得不然。

心就是天,欺心便是欺天,事心便是事天,更不须向苍苍上面讨。

天者,未定之命;命者,已定之天。天者,大家之命,命者,各物之天。命定而吉凶祸福随之也,由不得天,天亦再不照管。

吾人浑是一天,故日用起居食总念念时时事事便当以天自处。

天地之于万物原是一贯。

冬者,万物之夜,所以待劳倦养精神者也。春生、夏长、秋成,而不培养之以冬,则万物之灭久矣。是知大冬严寒,所以仁万物也。愈严凝则愈收敛,愈收敛则愈精神六爻元神,愈精神则生发之气愈条畅。譬之人须要安歇,今夜能熟睡,则明日必精神。故曰冬者万物之所以归命也。(卷四《天地》)

世人贱老,而圣王尊之;世人弃愚,而君子取之;世人耻贫,而高士清之;世人厌淡,而智者味之;世人恶冷,而幽人宝之;世人薄素,而有道者尚之。悲夫!世之人难与言矣。

终极与始接,困极与亨接。

三皇是道德世界,五帝是仁义世界,三王是礼义世界,春秋是威力世界,战国是智巧世界,汉以后是势利世界。

士鲜衣美食,浮淡怪说、玩日愒时,而以农工为村鄙;女傅粉簪花、冶容学态、袖手乐游,而以勤俭为羞辱;官盛从丰供、繁文缛节、奔逐世态,而以教养为迂腐。世道可为伤心矣。

六合是个情世界,万物生于情死于情。至人无情,圣人调情,君子制情,小人纵情。

变民风易,变士风难;变士风易,变仕风难。仕风变,天下治矣。

古之居官也,在下民身上做工夫;

今之居官也,在上官眼底做工夫。

古之居官也尚正直,今之居官也尚縠阿。(卷四《世运》)

圣人一,圣人全,一则独诣其极,全则各臻其妙。

所贵乎刚者,贵其能胜己也,非以其能胜人也。

天下古今一条大路,曰大中至正,是天造地设的。

圣人之道不奇,才奇便是贤者。

战国是个惨酷的气运,巧伪的世道,君非富强之术不讲,臣非功利之策不行,六合正气独钟在孟子身上。故在当时疾世太严,忧民甚切。

浩然之气孔子非无,但用的妙耳。孟子一生受用全是这两字,孟子是浩然之气,孔子是浑然之气。浑然是浩然的归宿。浩然是浑然的作用。

读书要看圣人气象性情。乡党见孔子气象十九至其七情。

休作世上另一种人,形一世之短。圣人也只是与人一般,才使人觉异样便不是圣人。

圣人于万事也,以无定体为定体,以无定用为定用,以无定见为定见,以无定守为定守。贤人有定体,有定用,有定见,有定守。故圣人为从心所欲,贤人为立身行己,自有法度。

无过之外,更无圣人;无病之外,更无好人。

天道以无常为常,以无为为为。圣人以无心为心,以无事为事。

圣人不强人以太难,只是拨转他一点自然底肯心。

圣人不随气运走。不随风俗走,不随气质走。

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不可知,可知之祖也。

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乐。

学问到孔子地位才算得个通,通之外无学问矣。

圣人不示人以难法,其所行者,天下万世之可能者也;其所言者,天下万世之可知者也。道本如是,其易知易从也。(卷四《圣贤》)

圣人做出来都是德性,贤人做出来都是气质,众人做出来都是习俗,小人做出来都是私欲。

士君子在尘世中,摆脱得开,不为所束缚;摆脱得净,不为所污蔑,此之谓天挺人豪。

达人落叶穷通,浮云生死;高士睥睨古今,玩弄六合;

圣人古今一息,万物一身;众人尘弃天真,腥集世味。

上士宜道德,中士重功名,下士重辞章六爻元神,斗筲之人重富贵。

心术平易,制行诚直,语言疏爽,文章明达,其人必君子也。心术微暖,制行诡秘,语言吞吐,文章晦涩,其人亦可知矣。

土气不可无,傲气不可有。

士有三不顾:行道济时人顾不得爱身,富贵利达人顾不得爱德,全身远害人顾不得爱天下。

六爻元神 问学中的人生智慧:学好禁非,内视自胜,平心易气

从容而不后事,急遽而不失容,脱略而不疏忽,简静而不凉薄,真率而不鄙俚,温润而不脂韦,光明而不浅浮,沉静而不阴险,严毅而不苛刻,周匝而不烦碎,权变而不谲诈,精明而不猜察,亦可以为成人矣。

厚德之士能掩人过,盛德之士不令人有过。

无识之士有三耻:耻贫,耻贱,耻老。

一个俗念头,一双俗眼目,一口俗话说,任教聪明才辩,可惜错活了一生。

寻行数墨是头巾见识,慎步矜趋是钗裙见识,大刀阔斧是丈夫见识,能方能圆、能大能小是圣人见识。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当局之君子不如旁观之众人者,有心有我之故也。

乐要知内外。圣贤之乐在心,故顺逆穷通随处皆泰;众人之乐在物,故山溪花鸟遇境才生。

可恨读底是古人书,作底是俗人事。

言语以不肖而多,若皆上智人,更不须一语。

面色不浮,眼光不乱,便知胸中静定非久养不能。《礼》曰:俨若思,安定辞,善形容,有道气象矣。

士之遇不遇,顾上之所爱憎也。

圣人悲时悯俗,贤人痛世疾俗,众人混世逐俗,小人败常乱俗。故明王在上,则移风易俗。

凡见识,出于道理者第一,出于气质者第二,出于世俗者第三,出于自私者为下。

人言之不实者十九,听言而易信者十九,听言而易传者十九。

一切人为恶,犹可言也,惟读书人不可为恶。读书人为恶,更无教化之人矣。一切人犯法, 犹可言也,做官人不可犯法。做官人犯法,更无禁治之人矣。

多学而识,原是中人以下一种学问。故夫子自言多闻,择其善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但不到一贯地位,终不成究竟。

闻毁不可遽信,要看毁人者与毁于人者之人品。

士君子高谈阔论,语细探玄,皆非实际,紧要在适用济事。

不做讨便宜底学问,便是真儒。

亲疏生爱憎,爱憎生毁誉,毁誉生祸福。

真是真非,惟是非者知之,旁观者不免信迹而诬其心,况门外之人,况千里之外,百年之后乎?其不虞之誉,求全之毁,皆爱憎也。其爱僧者,皆恩怨也。故公史易,信史难。

众人但于义中寻个利字,再没于利中寻个义字。

极宽过厚足恭曲谨之人,乱世可以保身,治世可以敦俗。

委罪掠功,此小人事。掩罪夸功,此众人事。让美归功,此君子事。分怨共过,此盛德事。

士君子立身难,是不苟;识见难,是不俗。

大凡与人情不近,即行能卓越,道之贼也。圣人之道,人情而已。

道高毁自来,名重身难隐。(卷四《品藻》)

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海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本。

能使贤人君子无郁心之言,则正气培矣;

能使群黎百姓无腹诽之语,则元气固矣。

兴利无太急,要左视右盼;革弊无太骤,要长虑却顾。

为政之道,以不扰为安,以不取为与,以不害为利,以行所无事为兴废起敝。

为政先以扶持世教为主。在上者一举措间,而世教之隆污、风俗之美恶系焉。

君子之于风俗也,守先王之礼而俭约是崇,不妄开事端以贻可长之渐。

能使天下之人者,惟神、惟德、惟惠、惟威。神则无言无为,而妙应如响。德则共尊共亲,而归附自同。惠则民利其利,威则民畏其法。非是则动众无术矣。

只有不容己之真心,自有不可易之良法。其处之未必当者,必其思之不精者也。其思之不精者,必其心之不切者也。故有纯王之心,方有纯王之政。

王法上承天道,下顾人情,要个大中至正,不容有一毫偏重偏轻之制。

法久而弊奈何?寻立法之本意,而救偏补弊耳。善医者,去其疾不易五脏,攻本脏不及四脏;善补者,缝其破不剪馀完,浣其垢不改故制。

圣明之世,情礼法三者不相忤也。末世,情胜则夺法,法胜则夺礼。

治世莫先无伪,教民只是不争。

任是权奸当国,也用几个好人做公道,也行几件好事收人心。

至人无奇名,太平无奇事。皇锡此极,民归此极,道德一,风俗同,何奇之有?

公私两字,是宇宙的人鬼关。若自朝堂以至闾里,只把持得公字定,便自天清地宁,政清讼息;只一个私字,扰攘得不成世界。

王道感人处,只在以我真诚怛恻之心,体其委曲必至之情。

天下所望于圣人,只是个安字。圣人所以安天下,只是个平字。平则安,不平则不安矣。

三军要他轻生,万姓要他重生。不轻生不能勘乱,不重生易于为乱。

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安施。

下情之通于上也,如婴儿之于慈母,无小弗达;上德之及于下也,如流水之于间隙,无微不入。

不齐,天之道也,数之自然也。故万物生于不齐,而死于齐。

宇宙有三纲,智巧者不能逃也。一王法,二天理,三公论。

任是最愚拙人,必有一般可用,在善用之者耳。

公论,非众口一词之谓也。满朝皆非,而一人是,则公论在一人。

治病要择良医,安民要择良吏。良吏不患无人,在选择有法,而激劝有道耳。

足民,王政之大本。百姓足,万政举;百姓不足,万政废。

百姓只干正经事,不怕衣食不丰足。君臣只干正经事,不怕天下不太平。

化民成俗之道,除却身教,再无巧术;除却久道,再无顿法。

为政之道,第一要德感诚服孚,第二要令行禁止。

世道有三责:责贵,责贤,责坏纲乱纪之最者。贵者握风俗教化之权,贤者明风俗教化之道,责此二人,此谓治本。风教既坏,诛之不可胜诛,故择其最甚者以令天下,此谓治末。

恩威当使有馀,不可穷也。明君养恩不尽,常使人有馀荣;养威不尽,常使人有馀惧。此久安长治之道也。

权之所在,利之所归也。圣人以权行道,小人以权济私。

为人上者,最怕器局小,见识俗。

洗漆以油,洗污以灰,洗油以腻,去小人以小人,此古今妙手也。

五刑不如一耻,百战不如一礼,万劝不如一悔。

世人作无益事常十九,论有益惟有暖衣、饱食、安居、利用四者而已。

今之用人,只怕无去处,不知其病根在来处。今之理财,只怕无来处,不知其病根在去处。

用人之道,贵当其才;理财之道,贵去其蠹。

疏法胜于密心,宽令胜于严主。

治世用端人正士,衰世用庸夫俗子,乱世用愤夫佞人。

六爻元神 问学中的人生智慧:学好禁非,内视自胜,平心易气

愈上则愈聋瞽,其壅蔽者众也。愈下则愈聪明,其见闻者真也。

穷寇不可追也,遁辞不可攻也,贫民不可威也。

无事时埋藏了许多小人,多事时识破了许多君子。

徇情而不废法,执法而不病情,居官之妙悟也。

宽简二字,为政之大体。不宽则威令严,不简则科条密。

世上没个好做底官,虽抱关之吏,也须夜行早起,方为称职。才说做官好,便不是做官的人。

六合都是情世界,惟朝堂官府为法世界,若也只徇情,世间更无处觅公道。

进言有四难:“审人、审己、审事、审时。”一有未审,事必不济。

善处世者,要得人自然之情。得人自然之情,则何所不得?失人自然之情,则何所不失?不惟帝王为然,虽二人同行,亦离此道不得。

当多事之秋,用无才之君子,不如用有才之小人。

肩天下之任者全要个气,御天下之气者全要个理。

怀宽心不宜任宽政,是以懦主杀臣,慈母杀子。

盈天地间只靠二种人为命,曰农夫、织妇。

使马者知地险,操舟者观水势,驭天下者察民情,此安危之机也。

酒之为害不可胜纪也,有天下者不知严酒禁,虽谈教养,皆苟道耳。此可与留心治道者道。

有美意,必须有良法乃可行。有良法,又须有良吏乃能成。

把天地间真实道理作虚套子干,把世间虚套子作实事干,吁!所从来久矣。

做上官底只是要尊重,迎送欲远,称呼欲尊,拜跪欲恭,供具欲丽,酒席欲丰,驺从欲都,伺候欲谨。行部所至,万人负累,千家愁苦,即使于地方有益,苍生所损已多。(第五卷《治道》)

人说己善则喜,人说己过则怒。自家善恶自家真知,待祸败时欺人不得;人说体实则喜,人说体虚则怒,自家病痛自家独觉,到死亡时欺人不得。

迷莫迷于明知;愚莫愚于用智;辱莫辱于求荣;小莫小于好大。

将好名儿都收在自家身上,将恶名几都推在别人身上,此天下通情。不知此两个念头都揽个恶名在身,不如让善引过。

朝廷法纪做不得人情,天下名分做不得人情,圣贤道理做不得人情,他人事做不得人情,我无力量做不得人情。

福莫大于无祸;祸莫大于求福。

以患难时,心居安乐;以贫贱时,心居富贵;以屈局时,心居广大。

则无往而不泰然。

以渊谷视康庄;以疾病视强健;以不测视无事;则无往而不安稳。

不怕在朝市中无泉石心,只怕归泉石时动朝市心。

人皆知少之为忧,而不知多之为忧也。惟智者忧多。

笞、杖、徒、流、死,此五者小人之律今也;

礼、义、廉、耻,此四者君子之律令也。

人情愈体悉愈有趣味,物理愈探索愈有入口。

人欲之动,初念最炽,须要迟迟,就做便差了。天理之动,初念最勇,须要就做,迟迟便歇了。

心怕二三,情怕一。(卷六《人情》)

入钉惟恐其不坚,拔钉惟恐其不出。下锁惟恐其不严,开锁惟恐其不易。

古今载藉,莫滥于今日。括之有九:有全书,有要书,有赘书,有经世之书,有益人之书,有无用之书,有病道之书,有杂道之书,有败俗之书。《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此谓全书。

莫向落花长太息;世间何物无终尽。《卷六物理》

天下之势,积渐成之也。自古天下国家、身之败亡,不出积渐二字。

火之大灼者无烟;水之顺流者无声;人之情平者无语。

水千流万派,始于一源,木千枝万叶,出于一本;

人千酬万应,发于一心;身千病万症,根于一脏。

眩于千万,举世之大迷也;直指原头,智者之独见也。

故病治一,而千万皆除;政理一,而千万皆举矣。

鉴不能自照,尺不能自度,权不能自称,围于物也。圣人则自照、自度、自称,成其为鉴、为尺、为权,而后能妍媸长短,轻重天下。

心体不虚,而应物亦然。故禅家尝教人空诸有,而吾儒惟有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故有发而中节之和。

恶言如鸱枭之噭,闲言如燕雀之喧,正言如狻猊之吼,仁言如鸾凤之鸣。

家家有路到长安,莫辨东西与南北。

千金之子非一日而贫也。日朘月削,损于平日而贫于一旦,不咎其积,而咎其一旦,愚也。是故君子重小损,矜细行,防微敝。

无涵养之功,一开口动身便露出本象,说不得你有灼见真知;无保养之实,遇外感内伤依旧是病人,说不得你有真传口授。

言教不如身教之行也,事化不如意化之妙也。

事化信,信则不劳而教成;意化神,神则不知而俗变。

一法立而一弊生。无弊之法,虽尧、舜不能。生弊之法亦立法者之拙也。故圣人不苟立法,不立一事之法,不为一切之法,不惩小弊而废良法,不为一对之弊而废可久之法。

积衰之难振也,如痿人之不能起。然若久痿,须补养之,使之渐起,若新痿,须针砭之,使之骤起。

驼负百钧,蚁负一粒,各尽其力也,象饮数石,鼷饮一勺,各充其量也。君子之用人,不必其效之同,各尽所长而已。

极必反,自然之势也。故绳过绞则反转,掷过急则反射。

蜀道不难,有难于蜀道者,只要在人得步。得步则蜀道若周行,失步则家庭皆蜀道矣。

天下事常震于始,而安于习。

两物交必有声,两人交必有争。有声两刚之故也,两柔则无声,两让则无争,一柔可以驯刚,一让可以化贪。

挞人者梃也,而受挞者不怨梃,杀人者刃也,而受杀者不怨人。

只见倒了墙,几曾见倒了地。

抱得不哭孩儿易,抱得孩儿不哭难。(卷六《广喻》)

圣人不作无用文章,其论道则为有德之言,其论事则为有见之言,其叙述歌咏则为有益世教之言。

圣人之言,简淡明直中有无穷之味,大羹玄酒也;贤人之言,一见便透,而理趣充溢,读之使人豁然,脍炙珍羞也。

诗辞要如哭笑,发乎情之不容已,则真切而有味。果真矣六爻元神 问学中的人生智慧:学好禁非,内视自胜,平心易气,不必较工拙。后世只要学诗辞,然工而失真,非诗辞之本意矣。故诗词以情真切、语自然者为第-。

学者读书只替前人解说,全部向自家身上照一照。

《左传》、《国语》、《战国策》,春秋之时文也。《史记》、《汉书》,西汉之时文也。今之时文,安知非后世之古文?文贵理胜,得理,何古何今?

诗家无拘鄙之气,然令人放旷;

词家无暴戾之气,然令人淫靡。

道学自有泰而不骄、乐而不淫气象,虽寄意于诗词,而缀景言情皆自义理中流出,所谓吟风弄月,有“吾与点也”之意。(卷六《词章》)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