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六爻典籍 > 易经全解

易经系辞第113讲: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

《易经系辞》讲记 113讲 来自弘范学苑 00:00 29:20

时义,易道学修的关键点

下面我们接着讲《系辞》下传第九章。这一章也非常重要、非常实用,涉及到对易卦爻位的判断原则,对我们具体认识易卦爻位的不同性质,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前一章讲“易之为书”,是对《易经》这本书的总体把握,指导我们如何一步一步深入学习,使我们“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乃至于达到“道不虚行”这样一种最高境界。那么这一章里,“易之为书”就讲得非常具体了,讲到了具体的易卦爻位,对我们分析易卦、解释易卦、认识易卦起到很大的作用。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把易卦用笔墨书写出来,从初爻到上爻,这六个位置,它的每一个变化、每一个步骤都要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才行,要清楚它是怎么一步步发生变化的。这里说“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就是自始至终,要全面认识、全面把握。易卦六爻是一个整体,体现了一个易卦的本质特性、总体特征。我们有时候打卦,一个卦打出来以后,中间出现动爻,往往就只看动爻的爻辞。动爻当然很重要,但是你要清楚的是,你要问的事情,它之所以呈现出一个易卦,说明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是通过全卦六爻来总体反映的。其中的动爻,只是说明这件事处在当前这个时间点上,它所呈现出来的吉凶悔吝等状况。所以,我们分析一个易卦,不能够偏于一端,就像读书一样,你不能够断章取义,觉得一篇文章中间有一句好,就拿出来,只看这一句就完了,而是要在完整地阅读整篇文章的基础上,再把其中最精彩的句子反复咀嚼。

“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当我们对一个易卦有了整体认识以后,就要看一个卦六爻之间刚柔相杂的组合情况。刚柔相杂,互相穿插在一起,就会产生种种变化。一个卦体现的是从始到终的一个全面的过程。

比如说乾卦,从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到九三“终日乾乾”、九四“或跃在渊”,再到九五“飞龙在天”,得大自在,最后以上九收尾,稍不谨慎就会“亢龙有悔”。乾卦从初九到上九是一个整体过程。比如我们人生立志,以潜心学修开始,先是“潜龙勿用”;然后稍有所成,能够在社会人事间显现出来,就是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有善因缘来相助,有贵人提拔你。但到九三的时候,虽有人帮助你,但做事情恰恰最需要仔细谨慎、如履薄冰,因为这是人生最关键的时期;再往上走,九四“或跃在渊”,到了上卦高层,有望更跃进一步,但是越到高层越要小心谨慎啊!不然很可能就会落入深渊。如果有幸到了九五之位,到最高位了,“飞龙在天”,达到了一个人事业的顶峰了,这时候还是要小心,不然就容易进入上九“亢龙有悔”的状态。

所以,从乾卦上就可以体会我们在人生事业上的完整过程,但是在具体的进程当中,在当下具体的时间点上,我们现在处在哪一个位置?处在哪一种变化过程当中?就要看它具体所处的爻位。一件事情我们看起来非常复杂,有非常多的因素组成,但是如果落实在某一个具体的时空点上,从时间、空间到人,天地人三才就定位一个坐标点,在这一坐标点上就具有唯一性。所以,在具体的时间点、特定的空间位置、特定的人就只能做特定的一件事情。这个时候并不复杂,是非常简单的,就是我们当下一念要做的事情。如果把我们一生中“当下一念”所做的事情连成一条线,这就是我们的整个人生轨迹。

“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这里的“时物”,就是我们当下一念的这个时间点。这就告诉我们,别管“六爻相杂”有多么复杂的结构,有多么不可预测的变数,但它统统都是由这一系列“当下一念”构成的。我们不管当下所处的爻位是阴也好、阳也好,总之,我们要有这个“当下一念”的觉照,要认识这个“时物”,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知时节因缘。有了对“时物”的清醒认识,你就知道在当下自己该不该做?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做了之后的吉凶祸福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大家到书院来,坐在这个课堂上学习《易经》,那么就要牢牢守住当下学易的这一念,不要再东想西想,一会儿生意怎么样了,一会儿老婆孩子又怎么样了,一会儿又有什么社交活动了,等等,这些统统都要放下。因为在当下这个时空交叉点上,我们学习《易经》才是唯一的“时物”,其它的一切想法都是妄念。关注当下一念,这个话我们经常都在说,反复都在听,好像耳朵都听出了茧,但是我们现在这个当下是什么?如果我们用一个卦来反映我们这一群人当下学习《易经》的状态,应该是六十四卦里面的哪一个卦比较合适?大家说哪一卦比较合适?蒙卦?是,蒙卦比较合适。

对于《易经》,其实我们大家都还是“懵”的!虽然我在这里给大家讲,实际上,也还是半瓶子醋,边讲边蒙,忽悠一个算一个。大家基本上都是初学者,都处于一个启蒙状态,正好就可以从蒙卦中来体会我们的学习状态。我们体会蒙卦的总体精神以后,还要考虑每个人来自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有深浅不同的程度。那么,蒙卦有六个爻位,这六个爻位不同的内涵,就代表我们处于蒙卦不同的位置和角度。从学修《易经》的角度来说,认识到我们处在蒙卦的哪一个位置上,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你认识到自己处在哪一个位置上,知道自己处于学修的哪一个阶段上,你才知道该如何下功夫、如何才能学得更有效。这个也是“唯其时物也”的意思。

大家要留意,“唯其时物”可以说是《易经》学修中的关键点,是一个大窍门。我们看易卦的彖辞里面,就会看到“豫之时义大矣哉”、“随时之义大矣哉”、“颐之时大矣哉”等等句子,就是说某个卦对于当下、对于现实的意义是非常大的。“唯其时物”是对易卦的赞辞,目的就是要让我们去体会当下的时节因缘。当下这个时机应该做什么?自己当下的因缘是什么?说白了,就是要把握当下一念。

最难把握一念之动

再看下面的句子,“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指初爻;上,指上爻。一般的解释是“初为本,上为末”,因为一念之动,这是一切事情的最初因缘。如果我们一念未动,是不可能做事的,任何事情的根源都来自于一念之动。

打个比方说,远古之人生存环境很艰难,一切都是为了吃饱肚子,也顾不上什么味道,吃饱了喝足了就躺在那里晒太阳,很舒服。但是后来生产力发展了,生产资料很丰富了,物质多起来了,不仅吃饱了,还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哎呀,这个味道如果能够好一点就对了。大家要追求一点味道,给食物上撒点盐巴,弄点胡椒花椒之类的。就是这最初的一个念头,发展到现在,形成了一整套美食文化。我这个人吃东西最简单,但怕的就是来了客人朋友,哎呀,几个人聚在一起就发愁,把成都有特色的饭馆想遍了,都想不出一个既有特色又价廉物美的好馆子。什么是本?这就是本,最初的一念之动,就为了舌头上那么一点点感觉,结果形成了这么大一套饮食文化,不管是川菜也好、鲁菜也好、闽南菜也好,总之形成了五花八门的不同的体系。实际从营养的角度来说,也许并没有多少好处,有些佐料比如味精这些,甚至还有害于人体。

所以,整个人类文明,实际上都是一念之动的产物。现在的科学如此发达,飞机上天也好,宇航员登月也好,最初还不就是古人吃饱了躺在那儿晒太阳,看到鸟儿在天上飞来飞去好自在,就想,唉,我要是能像鸟儿这么飞起来就好了。就这一念之动,现代的航天技术也就产生了。我们平常做事也是如此,好事情最初也是一念,坏事情最初也是一念;一个十恶不敕的犯罪分子,他之所以犯下弥天大罪,也是最初一念之动产生的结果。

“初为本,上为末”,上爻都是由初爻发展起来的。为什么说“其初难知,其上易知”呢?大家想想我们的最初一念,如果我们没做过念头功夫,没有学修传统文化,做事情的时候会不会想起最初一念?一般人往往都是事情有了结果以后,才会围绕着结果产生喜怒哀乐。哎呀,后悔当初不该这么想啊!哎呀,今天我运气太好了,天上掉了馅饼了!哎呀,我怎么这么倒霉啊!我们往往都是盯着结果看,从来都没有从最初这一念,从初生这一爻去判断整个事情的发展和结果。佛教中有个说法叫做“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凡夫害怕的是结果,你看那些贪腐官员,一旦被“双规”了,要进监狱乃至要掉脑袋了,没有不害怕的,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一般人就是死到临头,才会害怕。真正有修行的人,在念头功夫上很得力的人,他怕的是最初一念不正,他警惕的是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事情已经到结果了,想改变都来不及了,能改变的只是产生结果的原因。

初爻作为一卦之初,一爻初动之时,这个卦还没有形成,它各种可能性都有,所以说“其初难知”。正因为难知,所以才是考验我们功夫的时候,才是行功夫中最重要的事情,因为它对结果产生的影响最大。上爻,作为一卦之末,它说明一个卦已经形成了,整个事情已经有结果了,所谓生米煮成熟饭,它当然是易知,很清楚明白。

易卦的上下、本末

在方山易的传承上,本光法师对这一段、这一句还有更深入独到的解释。在方山易中,“其初难知”的这个“初”,它还可以指六爻重卦中的下卦;而“其上易知”的这个“上”,则是指上卦。

本光法师谈到如何判断一个卦时,说下卦三爻的爻辞中所出现的关于吉凶悔吝贞利这些结果、这些判断之辞,它往往不是最终的定局,而仅仅是一些警告之辞,它是警告性的判断。注意啊!这个道理是方山易的独家专利,没有任何其他易家这么讲过哦!下卦中所出现的这些断辞,往往都是一些警告之辞、提醒之辞,它提醒占卦的人,遇到了这种情况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但是如果你能够正心诚意、反身而诚的话,这个结果也可能会有所变化,可以通过我们人为的努力对它产生影响。但是,如果在上卦各爻当中出现了吉凶悔吝等等断辞,那么基本上就已成定局,结果就很难改变了。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下卦是因,上卦是果,因为易卦都是从下卦开始到上卦结束。另外,也可以认为下卦是前,上卦是后,前前决定后后;下卦是内,上卦是外,内因起决定作用,外部环境只能起辅助作用。

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所处的环境往往是很难改变的,我们面对这个现实、面对这个世界,很多人说很失望、很悲观。很多人也有改变这个现实世界的志向,比如近百年来的中国革命,就有很多仁人志士为了改变中国愚昧落后的现实而不惜牺牲生命,为了推翻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而奋斗,但是直到今天,他们的愿望实现了没有呢?我看未必!现在的贫富差距这么严重,官僚体制又非常僵化,社会上的各种矛盾也很突出,如果我们打开电脑去看网民的舆论,就会看到很多令人无可奈何的现象。所以要想直接去改变社会、改变外部环境,这是非常之难。

真正能够改变的是什么?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从我做起,从每一个念头的改变开始。如果我们从自己的一念之动开始关注,做好念头功夫,时间一长,我们个人的精神气质就会发生变化;随着自我精神气质的变化,我们周围的小环境,比如家庭关系、朋友关系这些也会潜移默化。小环境发生了变化,扩而充之才会逐渐影响大环境,从而对整个社会风气产生影响。如果我们不从自己内心的修养着手,一天只盯着别人、盯着社会、盯着那些阴暗面,那么你的心态就会越来越不平,越来越愤世嫉俗,那么,你对这个世道人心,也不会有什么真正的帮助。

对于“本末”的解释,在方山易中也有独到的说法。前面我们所说的“本为初,末为上”也是解释得通的,但方山易认为,本,从实际运用上来说,是指的一个卦的本卦。那么末呢?即是由本卦派生出来错卦、综卦、互卦、之卦这些。我们判断一个卦,首先就是要知本末。既要看到本卦,这个是牢固不变的,也是最应该重视的,同时也要从侧面、从它的对立面、从它的变化趋势上,对事态的全局作出一个清晰准确的判断。

下面“初辞拟之,卒成之终”,正因为前面讲了“其初难知”,所以对一个易卦最初的爻辞,我们爻辞作者所下的断辞往往是非常之谨慎、非常之小心。前面我们讲过“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通过最初的耐心分析、谨慎判断、小心求证,然后“卒成之终”,才能得出全卦最终的结论,这个时候的结论才有根据、有价值,也才更准确。


诵读录音由【弘范文化】提供



知行合一    从容中道


相关内容

相关阅读

编辑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