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知的音律与天文、候气、历法等领域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与音乐学意义上的音律有很大不同。
在先秦古籍《管子》、《国语》、《吕氏春秋》、《礼记》等书中,都有关于音律与节气、时令、星象的相关记载。司马迀在《史记》中描述了大量五声、十二律以及与甲子历相关的十干、十二支、十二月的内容,说明最晚到汉代已经有了成熟的律历对应关系。
《汉书·律历志》将这一关系描述为“律居阴而治阳时旬空亡,历居阳而治阴时旬空亡 风水堂:古人认知的音律与天文,律历迭相治也”。在这一层面上,律与历互为表里,与天文一同构建起中国人的世界观宇宙观。
六十甲子及甲子历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为了记日,将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照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组合成六十个干支组合,天干的甲与地支的子相配就是甲子,天干乙和地支丑相配就是乙丑,天干丙和地支寅相配就是丙寅,直到天干第十位,也是癸与地支第十位酉相配是癸酉。之后天干重新回到首位甲,继续与地支第十一位戌相配成甲戌,天干第二位乙与地支最后一位的亥相配成乙亥。接着地支循环回到第一位子,天干第三位丙再与其相配成丙子,依此法排位直到到癸亥终,共计60个不同名称,称六十甲子。
单独使用天干纪日法始于夏朝,用十进制天干纪日,产生“旬”的概念,这一概念至今仍然在使用。夏历用十二地支纪月,以斗柄建寅为一月,左旋顺序纪月。商朝在天干纪日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使用天干、地支组合的六十甲子循环纪日。
目前可追溯最早的“六十甲子”考古发现,是殷墟甲骨卜辞中既有干支纪日,同时还有完整记录六十甲子的兽骨。由此可见殷人已经开始使用干支连续纪日了,从出土的甲骨甲子表推算干支纪已使用至少3500年。
干支历的成熟与社会普及,是命理学发展的大前提。
命理学中“空亡”概念的由来
古人通过立杆测影来确定冬至日和夏至日,用圆盘测日影记录一年,因为圆周为360度,做一太阳日行一天,圆盘就转动一度,圆盘转完为360天,定为太阳历的一年。然而一回归年是365.25天,那么差的这5.25天怎么办呢?
古人取夏至这一天为新年测影的开始,定夏至为大年,休息3天,当圆盘转动180度时,日影长度还没有达到圆盘半径的长度(冬至日日影最长,等于圆盘半径),还没有到冬至的时刻,还需2至3天才能到达,古人将等待的时间作为冬至过年,即小年,每四年小年放假3天。同理,圆盘再转完另外180度时,夏至还未到来,等待夏至日到来的这3天即为夏至大年放假的时间。如此,夏至、冬至等待的时间,应该就是空亡概念最初的本意。
六甲空亡又叫旬空
甲子旬中十个地支配地支余戌亥二支,所以戌亥为空亡;
甲戌旬中十个地支配地支余申酉二支,所以申酉为空亡;
甲申旬中十个地支配地支余午未二支,所以午未为空亡;
甲午旬中十个地支配地支余辰已二支,所以辰已为空亡;
甲辰旬中十个地支配地支余寅卯二支,所以寅卯为空亡;
甲寅旬中十个地支配地支余子丑二支,所以子丑为空亡。
如日干支或者年干支为己酉,己酉在甲辰旬中时旬空亡,甲辰旬中寅卯为空亡,八字地支若有寅或卯,则寅卯落空亡。
同样空亡也应用于其他基于干支历体系下的术数门类中,如奇门遁甲、风水、六壬等。
音律与律历
《吕氏春秋·大乐》记“音乐所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儿成章。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
音乐的来源非常的久远,虽是以度量律长的方式产生,但其本源却是太一。太一生出天、地,天、地生出阴阳二气,阴阳变化,阳气上升,阴气下降,阴阳交感产生万物。大凡音乐都是用来调和天地之气,阴阳之变的。
音乐是阴阳二气变化产生的,阴阳二气我们可以理解为在日、地、月三体的运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古人作为地球上的生命体,通过听觉系统感受到的变化同时与阴阳二气运动的不同状态有直接关系。所以音乐、音律的产生,也是古人感知宇宙、自然变化规律的产物。其本质并不是用来娱人,也不是悦神,而是跟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用于记录宇宙与自然的变化规律,人们可以通过音律通达阴阳的变化规律,以期在此天地宇宙间更好的生存发展。
《淮南子·主术训》更进一步解释了音与律,“乐生于音,音生于律,律生于风,此声之宗也。”音乐产生于乐音,乐音产生于音律,音律来自于风的震动,而这就是声律的根本来源。
那么风的来源是什么?
《后汉书·律历志》记载:“夫五音生于阴阳时旬空亡 风水堂:古人认知的音律与天文,分为十二律,转生六十,皆所以纪斗气,效物类也。”风来自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换句话说,古人可以通过“听”来感知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
如果说天干地支系统是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后,总结的一套关于表现宇宙、自然变化规律及其关系的表述系统,或者说视觉系统。那么音律也许就是另一种通过声音得到的表述系统,是从“听觉”的角度分析阴阳五行关系。
古人的思维方式是一个整体综合的感知世界和认识自然的方式,这就是说阴阳五行理论并不是局限于我们的眼睛可认知的范围,同样是通过我们其他的感官系统时旬空亡,甚至整个身体来认知的。中医学中的“五运六气”就是最好的例证。
五音
关于五音的概念和“宫、商、角、徵、羽”的名称在春秋时期的相关文献中已经屡见不鲜了。1986 年从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距今有 7800 年~9000 年的贾湖骨笛应该为古代最早可以表现五音的乐器。
五音的命名由来主要由目前有两种说法:
一、“宫、商、角、徵、羽”五字来源于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对星宿的名称。如“宫”为二十八宿环绕的中心北斗七星;“商”是东方青龙七宿中心宿的主星商;“角”是东方青龙七宿中的角宿;“徽”是东方青龙七宿中的氏宿;“羽是南方朱雀七宿中的翼宿。
二、“宫、商、角、徵、羽”来源于畜禽之名。《管子·地员》把宫、商、角、徵、羽由低到高排序比喻成家畜鸣叫的声音:“凡听徵,如负猪豕觉而骇。凡听羽,如鸣马在野。凡听宫,如牛鸣窌中。凡听商,如离群羊。凡听角,如雉登木以鸣。” 而“牛、马、雉、猪、羊”五个字在古代的读音和“宫、商、角、徵、羽”近似,因此得名。
简而言之,五音的名称与天文学紧密相关,因为声音是听觉系统感知天体运动变化的方式。古人在创造文字时,就是根据事物形象绘制图像,天文学是观察天象获得的知识。历法和音律是古人对天文观察的结果,它们与干支历时间体系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命理学和音律与干支历产生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