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有64卦,384爻,每一卦有6爻,这是很多人都熟知的。
但在读到《易经》的乾、坤二卦时,唯独第1卦《乾》卦,多了一个爻辞:“用九”。
第2卦《坤》卦,也多了一个爻辞:“用六”。
(一)
《乾》卦六爻分别谈到潜龙、见龙、惕龙、跃龙、飞龙、亢龙后,“用九”爻辞又说:见群龙无首,吉。
《坤》卦六爻,分别论到“履霜、直方大、含章可贞、括囊、黄裳、龙战于野”后,也列出了用六爻辞:利永贞。
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用九”和“用六”,是乾坤两卦的第7爻辞。
古代易学家们认为,“用九”和“用六”,这一爻是有象无位之爻。
也就是说,只有象辞,而没有与之相应的卦象或爻位。
在日常具体的占筮卦爻辞中,“源易缘”很少看到,有人使用到这两个爻辞。
也时常会疑惑不解,《易经》圣人设两爻辞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用到。
(二)
千年以来,试图解释或诠释这种情况的先贤名士,不计其数。
但至今,没有统一的见解和定论,仍处于“百家”争鸣中。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说的好好的,他变卦了'。
“变卦”本来指,由于卦爻互变而成为新卦。
后来,被用以比喻已定下的事,忽然有了变化。
这个词,就来自于《易经》的九和六。
《周易》以变为占,“九”和“六”数字,分别代表了一卦的老阳和老阴;
《周易》占筮法中,逢“九”、“六”则卦变,逢“七”、“八”卦不变。
起卦时没有动象,用卦辞解释;有了动爻时,看动爻爻辞解释。
儒学集大成者,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周易启蒙》中,曾归纳出了一个断卦的方法,其中两个为:
一、六爻都不变,只有本卦而无之卦,则参考本卦卦辞;
二、六爻皆变者,乾、坤两卦以“用九”和“用六”的辞占,并参考之卦卦辞。
三、其余的62卦占,则参考之卦卦辞。
(三)
在“源易缘”的问答平台上,网友“亢悔亨贞”等对此问题的回答,也颇有见解。
大家集思广益,指出:六爻全动,爻动则变,这时所得到的是坤卦,乾卦原来所显示的六龙这时已无影无踪了。
以乾变坤为无首,无首则能以柔济刚,故吉。
而《坤》卦六爻全动变乾卦。
乾刚固能致柔,坤柔亦可以济阳。刚柔相济,万物化育,生生不息。
用六乃运用坤德之纯阴与柔顺之特质,保持永贞之精神。故象曰,用六“以大终也。”
(原创声明: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刊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如需刊载,请通过本平台留言获得授权。)